第五百七十四章 和谈(2 / 4)

加入书签

谈条件:倭国退出高丽本土,归还占领的城池、军镇,并且对已经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同时签订国书承诺之后十年不得再试图越过对马海峡。
芮鸿煊惊呆了。
他很想问一句,你们到底清不清楚现在差点被打灭国的是哪一方...但他突然间就意识到高丽君臣们为什么敢提出这么离谱的条件,以及他们的信心到底来自于哪儿。
完了,吹过头了!
高丽典型的就是狗仗人势,一听说魏国后续还有大量援军,一定能把倭国金国的军队赶下海喂鱼,而且连和谈也有把握,立刻就抓住这个机会给倭国上起了嘴脸,在他们看来,反正结局都一样,干嘛不把条件提高点?
连忙准备拦住他们写国书的芮鸿煊手都伸出去了,可又赶紧收了回来,因为他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反正这份条约最后是肯定不会签的,现在魏军需要的就只是时间,何必搞得像真要和谈一样?还不如让这些高丽君臣高兴高兴。
见芮鸿煊点头表示同意,高丽君臣更兴奋了,明明一群人都被倭国金国的军队逼得逃到了孤岛上,可此刻一个个却为了和谈条件吵得面红耳赤,然而高丽终究也有精明人的,比如门下侍中李璟,这位仁兄搞了几十年政治斗争,哪个政党上来他都稳坐宰相位置,堪称是只老狐狸,他见芮鸿煊满口答应,就觉得有些靠不住,当即准备再查验查验芮鸿煊的身份,当听说这位确实是大魏大军的战船送过来,身上还有前线主帅黎盛的印章时,李璟傻眼了。
感情这位还真是大魏的使者?
一想到自己国家的前途,居然要靠这么个不靠谱的人去和倭国谈,包括李璟在内的很多明白人,一下子都对前途充满了悲观。
有人高兴,有人释然,有人悲观,众生百相里,芮鸿煊结束了济州岛一行,拿到了高丽的正经议和国书,他乘上海军战船,再次朝着高丽本土出发,只不过这次他的任务就要艰巨多了--和倭人谈判,让他们停止进攻。
高丽人终究是好忽悠的,毕竟现在王公贵族都快被逼得要跳海,收钱办事来驰援的大魏是他们的唯一指望,芮鸿煊说要和谈,高丽君臣自然满口同意,但倭国不一样,首先倭国是由几十个诸侯共同出兵,不是一个人就能做主,其次倭国现在占领了高丽的三道国土,眼看开京都被围死了,这时候让他们退兵,怎么可能?
而且这个时候魏军进攻的态势也猛烈了起来,黎盛果然不负“倭寇克星”这么个外号,在收起准备直逼开京的轻敌心态后,他稳扎稳打,从登岸地开始开辟阵地,居然一下子收复了以铁原城为中心的大片失地,并且控制了交通要道,切断了倭军与保宁的联系,俨然下一步就是要猛攻拿下这个干系着倭军后勤的粮仓了。
前线打成这种情况,芮鸿煊哪儿办法能联系上倭国那几十个诸侯?但读书人终究是读书人,脑子转得还挺快的,他知道想要让前线停战,联系那几十个诸侯根本来不及,先不提他渡海去倭国需要多久,就说要那几十个倭国诸侯拿出统一意见,怕是开京都已经守不住了,要想让倭军停止进攻,得找前线真正能做主的人。
他盯上了倭国联军的总指挥织田信虎。
芮鸿煊写好了一封信,准备先和倭军建立联系,他从黎盛那儿得到消息,织田信虎如今就在离魏军不远的论山城坐镇指挥,拼命想把魏军拦在锦江防线以西,防止魏军威胁已经被倭军攻下的高丽腹地,于是他准备把信直接交给这位前线指挥的倭军主帅,让他停止进攻,开始和谈。
这是个看上去异常荒谬的主意,先不说织田信虎能不能做主,愿不愿意和谈,单说怎么越过重重防线和混乱的交战区把信送过去?飞过去?
芮鸿煊说当然不是飞,也当然不是他自己去,他找了几个魏军俘虏的倭人将领,带上他写的几封信,还给了他们几匹马,让他们回论山城把信交给织田信虎。
此时的锦江一带打得热火朝天,魏军倭军高丽本地组织起来的义军一通混战,黎盛虽然占上风,但倭军依托锦江防线还是把魏军拦了下来,黎盛都快掀桌让海军战船进锦江了,芮鸿煊却还想忽悠倭军停止进攻,这事无论怎么看怎么不靠谱,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送出去的那些信放掉的那些俘虏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然而仅仅过了三天,结果就揭晓了。
一封来自织田信虎的信摆在了黎盛的案头上。
事实证明,织田信虎能成为倭国的军神,的确是有道理的,虽然倭军如今占据了高丽南边四道中的三道,局势一片大好,但织田信虎却在魏军入场后清楚地意识到,眼下局面还能维持,只是因为魏军没有发狠而已。
他不是一个只专精于步卒的将领,事实上他还很擅长指挥海军,所以在看到魏国海军飘在海面上的战船时,织田信虎第一次感觉自己以往指挥的都是些什么破烂,他清楚如果魏军不再试图救援开京,而是选择直接让海军把对马海峡堵死,那么倭军的退路被断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到时候就算打下半个高丽,退不回去又怎么办?高丽的军队虽然窝囊,但民间还是爆发了许多反抗的,长期把军队陷在这里,不能迁徙百姓或者增加兵力镇压,就永远无法彻底占领高丽。
北方的金国似乎能指望一下,但前些日子也传来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