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血战高丽(一)(2 / 6)

加入书签

王之子,身上有爵位,不会在军中待一辈子,”黎盛说,“你迟早要回去当你的人上人...只是我有些好奇,你说大魏前些年还是青黄不接的气象,守边的几乎都是征战几十年的老将,怎么如今就一下子涌出这么多颇有前途的将领来?比如西北的骑兵统领杨盛郭図,比如如今守国门的李易陈平李正然,再比如江南的你我--有这么多人,完全足够撑起新一代魏军的骨架了,我这一年来不止读兵书,偶尔也会读史书,对于这种先抑后扬的景象,真是想不通原因。”

赵裕沉默片刻,感受着江风,轻笑道:“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王爷麾下打过仗。”

“这的确,”黎盛也笑起来,“王爷真是个奇怪的人。”

“怎么说?”

“很多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到,王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领,纵观王爷打过的仗,兵家的那些讲究几乎都被王爷舍弃,从没有过正经的风格,但偏偏最后都能赢,而最关键的是,赢着赢着,王爷身边就自然而然多出来些承接气象的人...我最近刚好读到大唐的开国史,你猜我在王爷身上看见了谁的影子?”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不要说出来,”赵裕严肃道,“至于你说的王爷身边涌现出这么多能让魏军改头换面的将领...我想大概是因为王爷从没看不起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底层的小卒,还是有过败绩的偏将,只要合适,都能得到重用,这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手腕,才是王爷身边能聚起这么多人的根本。”

“有道理,李易李将军当初只是苏州一守门卒,陈平陈将军更是从军中小卒打拼起来,如今二人却已经为大魏守了几年国门;杨盛杨将军在西北蹉跎数年,不得朝廷重用,然而王爷一朝定西北,杨将军就得以追随至北境,甚至连我...”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当初在台州大战时触犯军法差点被推出去砍头的经历,再想到眼下居然能指挥数万大军挥师入高丽,在五国混战的棋盘上担任一方主帅,这种境遇的反差让黎盛一时无言,怔怔看着江水说不出话来。

“这些可以等到战后慢慢说,走之前少不了要和你喝一顿酒,”赵裕转移了话题,“你准备怎么打公州城?如果真的如你所料,倭军将在此地进行最猛烈的反扑,那么想打下来估计挺不容易。”

“我现在能动用的兵力只有三万,剩下一万步卒需要镇守各地咽喉,防止流窜的倭军作乱,而海军也不能轻动,所以围是肯定围不了了,”黎盛沉吟着开口,“初步估计倭军能集结的兵力大概在四万上下,这是件好事,起码不至于在兵力上输太多。”

“这是攻城战,兵法说‘十则围之’,你兵力连守城方都不如,还觉得是好事?”

“是好事,因为我兵力如果多于倭军,那么织田信虎会毫不犹豫地带着抢到的东西,拼了老命越过海峡逃回倭国,”黎盛的脸上并没有大战启幕的紧张,只有满溢的自信与豪放,“只有兵力弱于他,弱于倭军,他才敢与我正面决战,也只有这样,我才能一战把倭国的脊梁骨彻底打断!之前王爷离开江南时曾说倭患一起可能得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彻底平息,但有了高丽一战,也许从今以后都不会有倭乱了,大魏的海军,也能真正驶向天边!”

赵裕震惊了,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居然希望敌军的数量再多一些,胆气再足一些,不然他们就会转身逃走而不是选择接战,眼前的黎盛,是想一战断倭国国运!

同为年轻人,同为将领,同为一国,两个人在这短时间的接触里,或许算不上朋友,更谈不上知己,但绝对算是惺惺相惜,这些天赵裕像一个看客一样,除了偶尔在军议或者战事推演上开口,其他时间都是默默看着黎盛指挥大军攻城掠地,他也当然听说并且亲眼见到了黎盛的刺头脾气,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黎盛这个人都没有过人的人格魅力,唯一的优点就是极为熟悉倭寇,并且大战略上眼光长远,除此之外很难说他是个能吸引别人目光的人,和王爷那样,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主角的人截然不同。

但这一刻,这个被顾怀亲自提拔坐镇江南把倭寇当狗杀的将领,在说出他的计划,并且对这个计划充满信心时,是那么耀眼,耀眼到根本不需要人证明,耀眼到哪怕大军刚刚登岸就有败绩,但他也依然是。

天下名将!

“走吧,”黎盛大笑一声,指着正在前行的大军,“围城,就让这些倭寇看看,这一世只要有我黎盛在,魏军就是他们的天敌!”

......

五月初八,魏军围公州城。

城外已经扎起了大营,黎盛似乎不准备掩盖他兵力稍逊于守军的事实,而在大营立下的时候,黎盛就指挥军队对公州城进行了第一次进攻。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自古守城战,很少有进攻方想毕其功于一役,都是通过不断的攻城来试探出守军的弱点,然后再将其放大以建立优势,城内的织田信虎对这一套也是驾轻就熟,所以在发现魏军开始进攻的时候,他的军令也迅速传达到了各面城墙。

在他看来,魏军最有可能进攻的是西侧,因为这不仅正对魏军大营,而且西侧也是防御最弱的一面,所以织田信虎已经做好了派预备队随时顶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