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 血战高丽(二)(5 / 6)
觉得这还不够,所以他命令全军士卒,携带火枪火炮,也不主动攻击,就在外围开枪放炮,朝着倭军人数最密集的区域射击,一时间箭矢子弹炮弹满天飞,整个东城也陷入一片火海,烟火大作,要救火没处打水,要逃命外围全是魏军,最要命的是原本东门是没有魏军主动进攻的,这是黎盛围三缺一留给倭军的一条生路,而这生路现在也被堵死了,不知道多少倭人试图从这里冲出去,最后却被魏军一拨又一拨地赶了回去。
现在想走?晚了!
整个东城火势冲天,无数倭人被烧得鬼哭狼嚎,看得外面的魏军都心惊胆战,大火烧了整整一夜,连夜空都被火光染成了红色,第二天早上天明时分,当魏军们再次看到东城的全貌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幕真正的人间地狱。
那两处高地没有明火,只有烟尘,待到烟尘散去,有士卒走入,看见了无数倒毙的尸体,手脚缠绕,面相狰狞;而东城则是被烧得面目全非,火光到现在还在吞噬一处又一处连绵的屋舍,想必还得烧上几天几夜才算完,尸体的烤焦味道传遍了全城,而里面的倭军则是被活生生烧成了焦炭,相貌都没办法辨认,某个士卒随意数了一下,在他面前那一狭窄的高楼内,居然有四五百具倭军的尸体,而从他们那扭曲的肢体来看,在被烧死或者熏死之前,应该还是很痛苦的。
黎盛用实际行为做到了他曾说过的话:要对付残暴的敌人,就必须比他们更残暴。
不得不说,就这种情况,倭军还能挺一夜,也的确是挺厉害的,然而挺到第二天天明,倭人们终于还是挺不住了,除了织田信虎所在的地方还没有被火势波及,且聚拢的几千人都较为精锐以外,其他地方的倭人都在疯狂逃窜,逃到东门的是被驱赶回城内,逃到外围的则是被乱刀砍死,而眼馋军功的魏军将领也不是没有,在察觉到倭军抵抗的意志已经快崩溃的时候,有人朝着织田信虎所在的区域进攻了。
然而都到这地步了,在织田信虎的指挥下,魏军的进攻还是被打退了几次,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估计是没完了。
就在这时候,黎盛派了人去寻织田信虎,准备谈判。
这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倭人都被围死了,大火烧得正旺,有什么好谈判的?
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魏军虽然已经稳占胜势,且东城火光冲天,倭军退路被断,但这火要烧完整个东城,起码需要几天几夜,且剩下的倭军数量还是有点多的,也许死得还不如火场中莫名其妙丧命的高丽人多,真要拼命,魏军也还是要多上不少的人员伤亡,再加上这一天一夜下来,全军疲敝,如今公州城已经易手,且倭军主力也已经被消灭,战略目的已经达到,目前最需要的,还是如何在避免伤亡以及防止时间长了生变的情况下,尽快了结这场战争。
硬攻不但耗费精力,还要付出代价,还是谈判划算。
黎盛让人带去了一句话:“以魏军兵力,足以一举歼灭你军,然而死伤足够惨烈,不忍再伤人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从东门离去。”
而织田信虎的回复也很快:“我等情愿退军,请勿拦截,不然我军尚有万余,鱼死网破之下,贵军也难免伤亡。”
事实证明,就算织田信虎在锦江防线上被黎盛忽悠得团团转,但还是没长记性。
说到底还是个人品问题。
织田信虎知道黎盛是魏军的主帅,知道他打仗了得,还喜欢玩阴招,但他不知道,黎盛对于倭人的恨意简直刻进了骨子里,他从小长大的村子被倭寇屠戮,他保护的江南被倭寇袭掠,他训练的士卒提拔的将领不知道有多少死在了和倭寇的战斗中,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倭寇杀得一个都不剩。
而且他为了能达成这个目的,根本不害怕背负骂名。
这意味着他可以不讲信用。
如果织田信虎知道这些,大概他宁愿死在公州城里也不会与黎盛再谈判,然而他不知道,起码在他看来,魏军已经稳占胜势,魏国又是大国,黎盛又是主帅,实在没必要把名声搭进去--所以在东门外的魏军让开道路后,织田信虎带领剩下的一万四千余倭军退出了公州城,而于此同时,黎盛也交给了昨天浴血厮杀,先登城墙的窦学武一个任务。
领兵五千,赶赴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从之前的事便能看出来,窦学武是个粗人,他适合执行军令而不是带领大军,而且他对倭寇的恨或许不会比黎盛少半分,所以对于这个能让他重新站起来的任务,他表现得很高兴,于是他极兴奋地带兵出发了,在织田信虎带兵离开公州城,终于放松有所警惕,并且对这一败有些咬牙切齿的时候,窦学武出现了。
五千对一万四,其实倭军只要拼拼命,窦学武今天估计就得交代在这儿,然而此时的倭军已经彻底失去了战意,刚刚还以为逃出了生天,见到魏国又不讲信用搞这种事情,斗志全无,当即便开始溃散,当黎盛带兵追上来的时候,看到的便是抱头鼠窜的倭人,以及在乱军中坐在原地,写下“恨、恨、恨!”三个大字,切腹自尽的织田信虎。
有士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