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1 / 2)

加入书签

第163章出售

上海郊区。

一个年轻人坐在一把竹椅上,拿着一些报纸,正用上海本地方言,给周围的老百姓念《梦游莫斯科》。

他念得很慢,时不时还会停下来,给周围人解释一下书里的内容。围在他身边的人很多,有纳鞋底的老妇,有拿着烟管抽旱烟的驼背老头,有流着两管鼻涕的孩子,也有打赤膊的青壮男人和抱着婴儿的妇人。这些人都听得很认真。

《梦游莫斯科》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东北农民,他是从农民的视角去看待莫斯科的种种的。

也因此,这本小说很适合农民看。

现在,那些听这个年轻人讲故事的农民,就听得津津有味。“莫斯科的人的日子,过得真好。”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过这样的日子就好了。”“这样的日子,也就在梦里想想,地主老爷肯定不乐意把地分给我们。“这时,一个老头开口:“是啊,不指望能过这样的日子,可以不打仗就好。”那个读报纸的年轻人听到这话,暗暗叹气。老百姓的要求真的很低,只求不打仗。

可惜,现在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还有很多国家对他们虎视眈眈。打仗,恐怕是迟早的事情。

等念完书稿,说好明日再来,这个年轻人回了自己在上海县城的住处,然后就开始奋笔疾书,抄写《梦游莫斯科》。

他觉得把这本书抄写一遍,能让自己静下心,好好体会书中的精髓。等他将这个故事全部抄写下来,还能把报纸寄给自己的好友!《新小说报》日销三万份,已经卖到外地,但《上海日报》只在上海销售,甚至,主要是在租界出售。

所以《梦游莫斯科》这本书,上海以外的人,并未看过。此时,上海以外的人,倒是都在购买云景的第三部小说,也就是那部《一个士兵》。

北京的书店,又张贴出显眼的公告:“云景新书《一个士兵》到货!国内第一本以西方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一个士兵的成长和悲欢,敬请阅读!”云景的第一部小说《无名诀》出现在上海,是去年除夕前。当时就有许多爱看小说的人,被云景描绘的武侠世界所折服。他们对云景的下一部武侠小说充满期待,不想数月后,再次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云景的小说,竞然以女子为主角。

这两部小说的背景截然不同,以至于有人怀疑,这两本书是不是真的为一人所写。

当然怀疑归怀疑,他们很清楚,此事做不得假。这两本书的文风,是一样的。

今日,两个年轻学生一起前往书店,路上,就聊起云景的小说。“自年初,大家都看了云景的小说起,很多人写文章时的遣词用句,便与以往大不相同,我也深受影响,写的文章是云景风的。”“我也一样,云景先生的文字,当真好读。”“除了文字,那标点也让人惊喜,这标点,早就该推广!”“是啊!”

以前,国文水平不够高的人,很多古籍都难以看懂,就是因为没有句读。在古时,若没有老师教导,没有前人添了句读注释的书看,普通人是难以学成才的。

他们甚至觉得,白话一直推广不开,标点一直不出现,就是因为某些人,不希望这世间的人,都能读书认字。

当然,想那些有些遥远了。

这些人聊着聊着,其中一人突然开口:“你说,云景先生会不会已经有新书出版?”

另一人道:“应该没有,从《真假千金》出版到现在,也没过去多久。”“但当初,《无名诀》出版后没多久,《真假千金》便出了。”“也是……我们反正要去书店,可以顺道问一问。”书店老板消息灵通,若云景当真有新书出来,他肯定知道。听说,云景的书都是先刊登在报纸上的,一些在上海有亲朋故交的人,甚至能在云景的书没有出来前,先看到报纸,一睹为快。只是他们没有这样的门路,也就没办法提前看到云景的小说。两人来到书店,一眼就看到了门口挂着的,云景有新书出售的招牌,顿时大喜过望。

而等他们进了书店,就见书店老板正往货架上,摆放一本本的书籍。那些书,正好是云景的新书《一个士兵》。“云景先生的新书这么快就出来了?"其中一人问。书店老板笑道:“是!云景先生笔耕不辍,第三本书早已在报纸上连载完成,现如今,出版书也已经送到我这里。两位,云景先生的这本书,与之前的《真假千金》一样,会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你们可以多买几本拿去送人。这两人闻言便有些心动,这时,却有另一人道:“一本书想要被翻译成英文在英国出版何其艰难?你莫要胡说。”

众人转头去看,发现说话的是个瞧着约莫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都不认识这个老人,却觉得这人的气度,很不一般。这个老人也确实不简单,他不过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他在清政府为官多年,但后来,因为不满清政府而辞官。他支持革新,在清末时很活跃,在民国初年,又挺身而出,为政府奔走做事。

但一年多以前,因□口一事,他遭了一些罪,并再次辞官。那之后,他就发誓再不踏入官场,现如今,他在北京抄录并整理古籍。皇宫之中,古籍非常之多,而这些年,因为管理混乱,时不时就有古籍从宫中流出,还有一些曾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