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2 / 4)

加入书签

话,微微一滞。

随后,朱福宁还同他们往各部慰问,并且赏赐相应牛羊,以昭天恩。最重要的一点,阅兵呢。

大明的步兵,骑兵,炮兵,还有护卫兵,随一身铠甲的朱福宁而令行禁止。那人手一把的枪,万炮齐发的震撼,可以说极大的震住蒙古各部。恩威并施,自此,蒙古尽归大明。

朱福宁看着那如同海棠叶的地图时,朱元璋一朝的人同样也看到了那份舆图,蒙古尽归于大明。

这,真开疆辟土,朱元璋这回看着朱福宁的眼神都不一样了。狠辣什么的,没有关系,重点在于这样一个狠辣的帝王,在最后能不能将大明江山推上另一个高度。

朱福宁何止将大明推上另一个高度,简直是开启新的一个时代。随边境安宁,朱福宁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这一次,是在思想上和科技上的改革。

用朱福宁的话来说,解放人们的思想,让更多可能发生。而这其中以李贽作为代表。李贽其人,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这样的人,也在科举考试中引起朱福宁的注意,之后朱福宁和这位一见如故,更是给李贽安排多次讲学,听着李贽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听任各界男|女前往听讲,引起极大反响。

自那以后,朱福宁让李贽于各地讲学,让他畅所欲言,从而也让更多的人因为李贽的原因,开始思考一直以来他们受的教育对还是不对。如此一来,难免引起很多人的不安,他们迫切想借朱福宁的手解决李贽。可惜,朱福宁道:“既是论道讲学,朕既有言让世人畅所欲言,你们若不服李贽所言,反驳他就是,为何要朕出手?这是要朕出尔反尔?”随这句话落下,想在朱福宁这儿上李贽眼药的人,自不可能。倒是张居正提醒朱福宁道:“陛下放任李贽四处游说,长此以往,恐天下不安。”

“能者上,庸者下。太岳,革新之策要因时因势而变,我们自己不变,早晚有一天也会让人逼得不得不变,既如此,倒不如一手促成这份变化。当然,李贽的种种想法,朕很是认可。毕竞,朕也算得利者。朕原本还在想,出了朕这个女帝,怎么诞生更多的女官。"朱福宁不是乱来的人,改革,自她登基以来一直都在改,这样挺好的,她还等着未来,等着一个机会,也将这世间的女子都拉出泥泞来。

张居正眼神变得晦暗不明,凝视着朱福宁时,他便明白,朱福宁有自己的步调,有她想走的路,

既然朱福宁认可李贽可用,那便用吧。大明的天下,有朱福宁在,也经得起折磨。

思想的觉醒,敢于质疑,也有人对朱福宁提出质疑,可是,朱福宁有什么值得他们质疑的?

登基为帝的朱福宁,自那以后是如何行事的?重分田地,不分男女。

改革税制,以令百姓不再倍受压制。

大力发展农业,一切关系民生之事,朝廷都牢牢的掌握在手里,玉米、土豆、蕃薯等作物,甚至是稻谷小麦等作物,朱福宁都让人专门的研究,只为了提高产量,从而让百姓能够吃饱穿暖。

质疑朱福宁的人,来啊,挑个刺。

能挑朱福宁的刺,无非是她太过凶残,她在浙江还有南京杀的人,以及朱氏的宗亲,最后还有朱福宁逼宫一事,这是她该干的?提起浙江和南京的事,甚至是朱氏宗亲的事,贪官污吏横行,士绅犯了众怒,最终落得死于百姓之手,这能怪朱福宁吗?朱氏的宗亲,他们敢谋反,不该杀吗?

至于朱福宁逼宫一事。

所谓的逼宫,太上皇可是在熙和五年才去世的,去世前还下令处死裕王。逼不逼宫,这事能怎么说?只能道一句在大明朝有朱福宁这样的皇帝是大明之幸,这个宫,反正他们不少人都认为逼得好,逼得相当好。自此,随着无数人的觉醒,女子们看着大明朝的女帝们,怎么可能半点想法都没有。

是以,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出家门,从商读书。在熙和二十年,李贽请朱福宁一视同仁,以令天下女子都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可以做。毕竟,这些年航海的队伍中,有不少的女子作为当家人,远航万里,其成就丝毫不逊于男儿。

不仅如此,朱福宁同样也在大力的发展女兵。航海之上,随着女兵的出现,代表着有些领域,并非只有男人能参与。随着一浪一浪恳请的声音,他们都希望朱福宁允许女子参加科举,李贽拿着朱福宁作为例子,指出天下的女子并不逊于任何男儿,大明能有一个女帝,在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有作为的女子同天下的男子一样,为国效力,为国尽忠。民意不可违,朱福宁由此许女子参加科举。随着朱福宁致力于发展大明的科技,朱元璋他们看着大明有了蒸汽机,有了汽车,一条条的道路建起,还有火车,电灯。亲眼看着朱福宁建起医学院,科技学院,还提高小吏的地位,破除小吏的世袭传承,反而统一也要参加考试。吏者,并不卑贱,大明朝的小吏,那是真的能够拿捏大明的小官。

既如此,那就先破垄断,士绅的垄断要破,吏的垄断也要破,最后,更是破宗族制。

早年朱福宁就发现,各地的宗族势大,一手遮天,逼人害命,以至于大明朝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