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考二三事(1 / 1)
今年恢复高考,让各省出题考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考题印刷量太大,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把试卷分发到全国各地,显然是不可能。
从国家恢复高考,再到举行高考,总的时间就差不多一个月,最多的地方也就两个月时间。
如果能够借到一册高中课本,那简直比中了百万元大奖还高兴。
很多人因为没有高中课本,不知道怎么复习功课,就背诵《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
魔都的语文试卷就一张A4纸,总分100分,其中作文两个选题,任选一题,作文分数高达90分,占语文分数的90%。
将第一题答完,陈铭章便开始写作文。
他写得并不快,但是写得很用心,卷面整洁,字体公正,看起来颇为赏心悦目。
随着语文卷交卷,也就意味着他的高考结束了!
心情不错的,大抵是觉得考得不错的,应该能上大学;红着眼睛的,大抵是觉得没考好,心中没什么底的;至于哭的人,十有八九是考砸了,上大学没戏了。
恢复高考,这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
少!
回到跃进农场,大家都在等待着。
期待的发榜一拖再拖。先说20日,到19日说是22日,日子到了仍无音讯。到23日,说要到月底,26日又说29日。到29日,报上有新闻:说26日完成阅卷,即将进入初选。
但是直到1月15日,陈铭章才接到北大的通知,他被北大录取了。
在其他考生只考几分、几十分,一百多分已经是不错的分数的情况下,陈铭章的这个分数,这一句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
作为一个难得的典型,在他的分数一出来的时候,市里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局长便和北大招生办老师,汇同崇明的领导班子和县教育局局长,亲自来到了跃进农场。
谁都没有想到,陈铭章考出这么高的分数。
在春节前,陈铭章拿着跃进农场的介绍信,在码头买了张船票,坐船回到魔都市区。
毕竟包裹里面,除了衣服、被子外,还有432元,以及一些票。
他的家,就是在这里。
就在这时候,一熟悉声音传来,陈铭章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妇女急匆匆地走过来。
而陌生,自然是因为他是陈铭章,他也不是陈铭章!
既然他成了陈铭章,那他就得接受陈铭章的一切。
自从陈铭章的父亲在1969年牺牲成为烈士,部队将‘赵秀萍’安排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每个月工资是36元,赵秀萍便撑起了整个家。
除了每个月36元工资外,家里就只有国家每个月发放的抚恤金15元。
撑起家里一片天的赵秀萍,显得有些苍老,可实际上她才40岁。1
赵秀萍泪眼婆娑。
家并不大,大概就四十平方大小,显得有些昏暗,两室、一厨、一卫、一厅,晒衣服都直接往窗户外拉线晾着。
陈铭章从包里拿出北大录取通知书,“妈,我今年参加了高考,被北大录取了,这是北大录取通知书。”2
实在是通信不方便,农场倒是有电话,可他家里没装电话啊。
而且时间匆忙,他也没有写信。
赵秀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仅仅小学学历。
其他人就算聊到,赵秀萍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陈铭章就是自己儿子陈铭章。
“妈,接下来时间我会在家里,过完年就要出发去京城上学。”陈铭章说道。
他是光明正大的、名正言顺的返城,今后组织关系也不是在跃进农场,而是在北大!
无非就一个月时间,陈铭章也没有打算找一份工作,而是要好好地休息,顺便写写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