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3 / 5)
会面对身体自然变化的过程。
接受平庸就是接受现实,接受现实心态就会平和,心态平和才会看到问题的根本,了解问题的根本才能调动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热情才能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激发自己更努力,这是一个正能量循环的过程。
到此,我们学习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的两个方法,一是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接纳不完美的他们,也接纳自己因他们而成的不完美,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教养者;二是接受平庸的自己,心态平和,脚踏实地才能更好的修炼成长型思维。
有了方法,接下来就是要落地行动了。
自我觉醒第三步:改变,成为幸福的自己
当我们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之后,心理的负担也会减轻,在看问题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内心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但是,我们要想踏上幸福的道路,还需要做出实际行动,让内心的自己完全觉醒。
成为幸福的自己有三步:
第一步,跟原生家庭设置清晰的边界
虽然,我们学会了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在思想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但是生活中我们还是会有交集,还是会有摩擦。
朋友小米就有这样的困惑。她结婚后就离开了家乡,来到另一个城市生活。有了孩子之后回家的次数就少了,心里有亏欠的她年前就回了一趟娘家,谁知道这一去就把小米的小家幸福快乐的家庭气氛给打破了。
原来,小米出嫁后父母吵架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就连这次回家父母都憋不住吵架。小米看着养育自己多年的父亲母亲吵得不可开交,维护家庭和平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想起到调节家庭关系的角色。
这下好了,父母感觉找到了外援,之后每次吵架,不管白天黑夜的就打电话给小米。一次两次小米还受得了,时间长了真是吃不消。这半年来,小米一听到电话已经产生严重的惊慌。
小米也憋了一肚子情绪,她开始对丈夫无名的发火,对孩子也没有之前那么有耐心,只要她听见父母吵架,她这边也跟着起火。最后她丈夫不得不寻找外界的帮忙。
当朋友告诉小米,要与原生家庭设置一道边界线时。小米急了,她脱口就说,这是不可能,他们是我的生养父母,把他们的关系调整好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他们关系变好了,我才能安心过我的小日子。
小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呢?其实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完全依附于父母,逐渐长大后我们有了空间边界。
但在心理上,我们会本能的认为,孩子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孩子的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又习惯以爱的名义介入我们的生活,父母的家庭和自己的小家庭的边界模糊了。
如果父母过得不好,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帮他们。当需要分清界线时,孩子第一时间是接受不了的。
有位网友总结了婚姻生活的22个坑,其中有一个提到:结婚后,有条件尽量不要跟父母住在一起,两代人一碗汤,距离刚刚好,住在一起会平添许多生活的麻烦,两个家庭没了界限,就没了矛盾的缓冲地带。
朋友也用“一碗汤的距离”建议小米,在她父母吵架的电话打过来时,她可以放着免提,继续做自己的事,适当的时候做个回应,不需要深入参与其中。
毕竟父母已经相伴度过了大半辈子了,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相处模式,吵架之后的和好他们有自己的方式,小米的参与不但不会改变什么反而让自己的情绪受牵连。
“一碗汤”的距离,不会因为太烫而伤了自己,也不会因为太冷而凉了心意。两个家庭有了边界,也就是有了矛盾的缓冲地带,更有利于维持家人的感情。
第二步,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不敢接受挑战的人是因为他们要维护“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标签,而敢于接受挑战的人则是期待去探寻自己的有多大的可能性。
两个不同维度的思考,导致结果天差地别。让我们看一则职场故事。
公司同时录取了两个小女孩,小女孩A在上班的第一天,妈妈就交待她只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好了,其他的事不要多管,这样不容易留下把柄,平平安安就好。
有一天,她们的经理出差外地,而正好这时有个客户合同快过续签期了,A就据实告知:经理不在,要等经理回来才可以办理。但是客户却是着急得不行,一直在苦苦相求。
正好B路过,了解了详情后就安抚客户,之后她在各个办公室之间来回奔波了10多分钟,再回到柜台把续签的新合同递交给了客户,客户不停的感激B,感谢她帮了这么大的忙。
全程A都只是在观看,等客户离开之后,A忍不住对B说,这不是你职责的事,等着经理回来受罚吧!B只笑笑的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而已,如果经理当真要处罚那也是经理的决定。
三个月的试用期到了,B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