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1 / 2)
第126章思念
郑明珠刚上马车,掀开车帘,粉丸羹的香气便飘过来。一喂砂炉,水汽顶着盖子咕噜冒泡。
“从宫里拿了些冷糕出来,本以为够周全了。现在瞧来,冰天雪地的,还是喝一碗羹更舒坦。”
郑明珠放下食盒道。
萧玉殊盛出一碗,递给她。
“你随行就封仪仗的事,昨日我才知道。随行奔波劳碌不说,上次乌孙人刺杀的事还没了结,在我身边终究危险。”
“何苦来这一趟?”
郑明珠舀动碗中浓稠的汤汁,语气变得严肃:“此事的确不稳妥。”“出发前连我身旁的宫女都多番劝阻。”
“而皇后娘娘,又怎会不清楚。”
晋王是储君,不好生护在戍卫森严的长安,却光明正大随行越王仪仗。“我担心殿下的安危,不能不来。”
郑明珠目露忧色。
若萧玉殊不能顺利登基,她日后又该如何。萧玉殊点点头:“出发前,我曾多次面见郑太尉,明暗里说出此事的利害。”“但太尉与皇后娘娘似乎商定了此事,没有转圜余地。”“如今朝局,贸然易储会引起大乱,再者也无合适人选。”随后,萧玉殊看向车窗外,宽慰道:“这次随行的人中,有不少肱骨朝臣子弟。想必亦是在试探我的忠心。”
“我会小心谨慎。”
话罢,萧玉殊坐近了些,指节轻轻触上她的掌心,紧紧交握。二人正絮话间,卫大监在外低声道:“殿下,小孟大人遣人来问,稍后是否得空一见?”
孟元卿。
正好用完膳,郑明珠放下碗盏道:“既如此,我先回去。”“我送你。”
萧玉殊也跟着起身,对外吩咐:“去回孟大人,不必他跑一趟。我去他那走走,权当消食。”
“是。”
两人下了马车,向仪仗队伍后方走去。
郑明珠下意识看向后方车马,萧姜仍站在原地,撑起的伞面上积了厚雪。那个荆中尉已经离开,剩下萧姜一个人,也不嫌天凉,正望着远山方向出神。
听到郑明珠他们二人的脚步声,萧姜转过身来。他轻笑作揖,颇为热络:“晋王殿下。”
萧玉殊垂眸看向身侧的少女,不由想起上次的事,心有总有不快。半响,他回礼:“王兄。”
萧姜横亘在道中间,没有多余的话,却也不让路。僵持几息后,郑明珠道:“殿下,我们走吧。”“嗯。”
看着神色冷淡的郑明珠,萧玉殊才后知后觉,这两人的关系似乎…不复从前。
从蜀中回来后,郑明珠和萧姜比之前融洽许多。往日见到总会寒暄几句,现在却像没看见对方似的。倒好像生出什么仇怨来。发生了什么?
萧玉殊本该是担心,眉梢却先一步浮上几分轻松喜色。“走吧。”
“天冷,王兄也早些回去。”
半响,萧姜收起油伞,微微侧身。
郑明珠紧随萧玉殊身后,不去看道旁那个碍眼的人。擦身而过时,手臂忽被攥住,不轻不重的力道拦住去路。她蹙眉,看向身侧的男人。
萧姜低敛眉眼,面含淡笑,一如往日他们没生姐龋的时候。两颗墨色的瞳仁躲在眼睫后,紧紧盯着她。
他不一样了。
郑明珠无比确认这一点。
若说与旁人听,或许会以为她得了臆症。
冷风吹开裙袖,灌入风雪,阵阵凉意逐渐攀上脊背。“你掉了东西。”
半响,萧姜弯腰抓起一捧厚雪,绵沙样的雪从指节间筛落,留下掌心一条玉坠子。
是她不小心遗落的。
郑明珠垂眸,看向仍攥住她手臂的力道。
“松手。”
萧姜依言放开,随后伸出尚有残雪的手掌。郑明珠拿过玉坠子,快步离去。
掌心唯留一点余温。
这次仪仗出行,并非直接南下向着越地去。而是向西南行,途经吴乡,路途遥远了不止一倍。
虽说走官道会快些,但终究耗时耗力。
问过有司官员后,只说是这条道途多经大城,接应便捷。倒也说得过去。逐渐向南,车马外的冰天雪地消失了。黑山枯草堆里也不知何时发出个绿芽来,天侯变暖。
不过二十几日的光景,从长安出来时那一身冬装已没法上身,只得套上两层不薄不厚的秋衣。
吴地虽比长安暖,但冬日多雨,也是阴冷冷的。前段时日快马加鞭,已比计划早了五六日。所以来到吴地前,中尉大人便提议在秣陵休憩一日,整军补粮。
秣陵官署不算大,安顿这样大的阵仗足费了一两个时辰。官署上下也战战兢兢,唯恐伺候不周。
马车颠簸,连日来郑明珠也没睡个好觉,在榻上安稳睡了两个时辰后,她方才起身。
收整一番后,她来到萧玉殊所居的院子。
庭中一口房中井,青绿藻水,屋檐上空淅沥小雨落于井中。几条黑赤小鱼卧于藻下,时隐时现。
几个心腹侍卫守在房门外,卫大监站在天井旁,像是也在看鱼。“大监。”
卫大监目光滞滞,没听到郑明珠的呼唤。
“大监?”
郑明珠又唤了一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