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2 / 4)
上面,再到水井旁舀水倒进去好让里头的黄豆全都泡上,何母将这套着的盆子放到厨房见不着光的地方去,接着把装着水有份量的盘子压到布上,就这么放着。
特意压个盘子是为了黄豆好发芽,放厨房则是想着平时炉灶起火时能将厨房熏热,也能利于黄豆发芽。
知道娘把黄豆发芽的事给安排上了,何素素还挺好奇的,每天趁着换水的时候跟在一旁看下。
何母每天都重复着给盆里黄豆冲泡水的步骤,约莫两天黄豆就发了芽,之后一天比一天长。因为黄豆芽立住了,也不用再放装满水的盘子压着,干脆撤掉等到豆芽发得有一手掌长,芽头白嫩,芽苗软脆,也就好了。当天何家就拿了一半的豆芽炒了吃,添上点肉片提鲜吊味。这是深冬后饭桌上少有的青绿颜色,着实叫人喜爱。
何素素夹了些豆芽吃,和预想中一样鲜甜软烂,沾上些许肉香味更加可口,咬上一口还能冒出汁水来。
何家其他人吃得也很满意,直说还是新鲜的蔬菜好吃。好在自家发的豆芽隔天吃了两三顿,进入二月天气没那么冷,何母重新把院子里的菜地给翻了一遍松土,洒上种子重新种起青菜来。刚把菜地给收整好,闲了快两个月的何家人又忙碌起来,清河生产队恢复了平日上工的日子。
地里的晚稻长势不错,大伙将田间地垄长的杂草除掉,又忙碌起来,接着要准备收割晚稻了。
一想到收上来的都是粮食,村里人浑身充满干劲,满是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何素素仍旧是待在家里,心心情好有灵感的时候就提笔写下文章,心情一般或者犯懒时就什么也不干,哪怕是坐在院子里看着蓝天白云发呆或是胡思乱想也能把日子给过了。
这天,拿着攒了许久的稿子,何素素骑着自行车去县城。她直接往邮局去,把三篇稿子分成两个信封寄去不同的地方。想着一直是投稿给小巷人家和青年杂志,那样的风格她也是写腻了,她干脆问:“同志,我想请问下有什么新到的杂志吗?”工作人员闻言,转身在后头的桌子上抽了五本杂志过来:“都在这了。何素素没看早就眼熟得不行的小巷人家和青年杂志,转头看起另外三本杂志来。
其中两本和小巷人家风格大同小异,刊登的文章多是写国内各地一些风趣事,若是闲着无事的人肯定乐意看下了解未曾去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想来这些杂志卖得不错。
第三本杂志的话倒是让何素素有些许惊讶,里头刊登的文章有和小巷人家类似的,也有一些类似话本子上的故事,光从文章开头看就充满故事性。难得的是,这些故事并非一篇两三千字就刊登这一次,而是以连载的形式每期刊登故事后续。
何素素觉得这种形式还挺新颖的,喜欢看这故事的读者必定每天盼着下期杂志快快刊登出来,好接着看故事的后续,无疑是留下一批潜在的购买者。她这个写文章的人最清楚,这样子的故事一旦构思好了,就一直顺着往下写就好了,考验的是故事的连续性和可看性,却也省了重新构思故事人物脉络的功夫。
对何素素来说,后者才是最费时间最难的。她意识到,这种新形式的故事刊登方式很适合自己,便起了尝试的心思。想着回家能再深入研究下这些故事的可读性和杂志喜好的风格,何素素拿起想要的这本杂志说道:“同志,我买一本这个杂志。”工作人员也不意外,报了价格收了钱,这本杂志就算是卖出去了,剩下的又放回去。
何素素将杂志放在背篓里,骑着自行车回家去。她这回出门还为了给家里带些肉回去,晚稻收割同样是累人的,接着马不停蹄要春播,不多补点油水怎么行。
到了村口往里一些没人的时候,何素素意念一动将昨晚早就兑换好放在储物格里的两斤五花肉转移到背篓里。
经过这段时间的各种吃法,她和家里人最爱吃的还是五花肉,不消说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亦或是回锅肉,切成片随便炒一炒也是香的。再者每回炒五花肉都能煸炒出不少猪油来,接着锅底的猪油用来炒青菜也很香。
反正在购物系统里兑换一斤猪肉都是2点勤劳值,自然是选自家爱吃的五花肉。
回到家里,大人都去上工了,小孩子去上学或者外头玩,空无一人。何素素将两斤五花肉放到吊桶沉进水井里放着,洗了手就直接回房间。她想趁着有兴趣的时候赶紧研究下这本新杂志。何素素从杂志的第一页看起,很快沉浸进去。等听到外头有声响时,她已经看完一半了。
把杂志放书桌上,何素素走出去到厨房交代:“大嫂,我买了两斤五花肉回来放在水井里冰镇着了,你看看要不要拿点出来中午炒了吃。”赵米玲听了高兴:“哎好,爹娘他们上工挺累的,我还是切点炒了中午吃吧。”
她没想到小姑这么快就又买了肉回来。不过以小姑的性子,自己吃肉的同时也没亏待了家里人,好像也挺正常的。
交代完大嫂五花肉的事,何素素又回房间继续研究起杂志来。她发现这本杂志刊登的故事还是符合当下人们比较热爱看的那类风格,主角大多青春热情,有着当下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在面对困难时,主角总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最后实在大团圆的结局。简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