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1 / 1)
京城,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圆恩寺胡同13号。
这一处他曾经来过,只不过那时候他是游客,而这里已经是茅盾故居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陈铭章进入这座四合院,布局基本上差不多,只是没有那么干净。
很快,陈铭章便见到了茅盾先生。
按理说,便是北大校团委领导要见茅盾先生,也没有那么容易。
82岁高龄的茅盾先生,瘦瘦的,已经可见白胡须,脸上都是老年斑,看着他陈铭章已然明白,老先生已经是风中蜡烛,即将油尽灯枯,人生已经进入真正的倒计时。
他问了一些话,陈铭章也老实回答。
半个小时后,陈铭章离开,当他回到燕园,其他人纷纷看向他。
“而且茅盾先生已经答应,4月15日会亲自参加五四文学社恢复成立大会。”陈铭章将这一好消息跟大家分享。
而这一好消息,也更加让北大重视五四文学社恢复工作以及《未名湖》这一要成立的刊物。
距离五四文学社恢复成立大会只剩下2天时间。
大家将办公地点打扫得干干净净,各个组都挂牌着。
虽然还未正式成立,但是五四文学社已经有超过20个人了。
《未名湖》首刊,是陈铭章写的三首诗歌,以及查健英的关于《伤痕》书评,陈健功写的一篇散文,以及陈铭章最新写的中篇小说《秋菊打官司》。
封面很精美,乃是请了北大一位国画大师画的未名湖山水画,‘未名湖’三个字是茅盾先生的题名,然后便是北大五四文学社,日期则是1978年4月15日。
随后进入第一页,第一页写明了顾问、编辑、装帧设计者。
然后便是五四文学社的历史介绍,突出五四文学社‘先锋’的定位,展现着大学生的蓬勃朝气。
翻开之后,是查健英的《伤痕》书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伤痕》:
自《伤痕》发表之后,‘伤痕文学’的名字不胫而走,很好的诠释了刘心武的《班主任》、陈铭章的《牧马人》、《伤痕》等这一文学类型的内核与主旨。
《伤痕》作为一篇回望‘那个十年’的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而这也被誉为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但是在青年人群中,支持声音非常大,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大家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伤痕。
而这需要有人去揭露这样的伤痕!
然后是陈健功写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他刚到北大的第一天,点点滴滴,大概2000字。
第一首诗歌就两行,但是刘学红却忍不住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一代人》写得真好!”
其他人纷纷夸赞不已,早上陈铭章拿出这首诗,当他念出这首诗的时候,所有人都被震撼了。
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非常广,深受无数人的喜欢。
可以说,这首诗虽然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分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
由此可见,陈铭章花费的心思不是一星半点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