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大阵仗的轰动(1 / 1)
1978年4月15日,周六上午。
“是校长,校长怎么亲自在这里?”
“这是副校长季羡林,他们怎么都在大门口?”
“学校领导层都来了,众多教授都到场了,这是在迎接哪位领导?”
“这是鲁迅先生的挚友川岛先生,他也来了!”
校长周培原,这是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劳动家,九三学社社员,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朱光潜教授,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川岛先生,也就是章廷谦教授,1919年入北大哲学系读书,1922年毕业留校任职,1924年与孙伏园、鲁迅等共同创办《语丝》周刊,是鲁迅先生的密友,有散文集《月夜》、古籍校点本《游仙窟》(鲁迅写序)和《杂慕四种》、《和鲁迅相处的日子》及《川岛选集》,其散文幽默风趣,感情真挚,文笔优美,充分体现了‘语丝文体’的风格特点。
他们似乎在等什么人,可是又有谁值得这么大阵仗等待。
大部分人都露出震惊之色。
当轿车停下来后,车门打开,一个老人从车上走下来,所有人都震撼了。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郎损、玄珠、方璧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也是最被熟知的笔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生出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并且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大家终于明白,为何会有这么大阵仗迎接。
茅盾先生下车后,和一个个老朋友握手寒暄。
随后,众人来到了大礼堂。
中文系新闻专业一男一女被抓来充当主持人,然后按照程序顺序进行着。
随后便是校长上台,宣布从今天开始,北大五四文学社正式恢复。
校长、茅盾任名誉社长,朱光潜、季羡林、王瑶、章廷谦、谢冕等任顾问,陈铭章任社长,张幼化、士方、李智红、陈健功任副社长。
随后,便是陈健功朗诵《一代人》。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全诗短短两句,但是却震撼了大礼堂所有人。
特别是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的人,都惊叹不已。
这种相悖的逻辑正是这短短两句诗的精华所在。
说实在的,很多人受邀起来,只不过是觉得来走个过场,算是对学生们的支持。
特别是他们都注意到,主持人在念到这首诗是陈铭章所写的,更是让大家不由得看着陈铭章。
可是他们没有想到,陈铭章不仅仅小说写得好,诗也写得如此的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