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数米而炊,吏治难清!(1 / 1)
乾清宫中。
吕调阳却仿佛无所知,如变戏法般取出了第三道章疏,恭敬道:“启奏陛下,臣另有本章呈奏,请陛下御览。”
下有本奏,上必御览,司礼监掌印太监张贵再次取过呈到御案上。
朱翊钧笑了,打个巴掌,给个甜枣,阁老啊,真是把朕当做孩子哄。
庄皇帝的谥号,在此之前,没有皇帝用过,但却有一“庄王”,一“庄宗”,就是东周第三代君王周庄王姬佗和唐末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唐庄宗李存勖。
唐庄宗在位期间,灭后梁,建立后唐,但他宠信伶人,导致朝政混乱,最终被叛军所杀。
而穆宗的庙号,在此之前,有两位中原皇帝用过,汉和帝刘肇,唐穆宗李恒。
汉和帝不必多说,“永元之隆”,绝对是一代明君。
与大行皇帝多有相似之处。
但张居正在历朝典章制度的研习,着实令人咋舌,毫无疑问,是个运用规则的大家。
简简单单,就把“议祧宣庙”的心思给遮过去了。
朱翊钧命张贵把章疏拿给高仪看,高仪瞬间便理解了吕调阳,不,张居正的心思,默了一下,说道:“也是极好的。”
三道本章呈奏,获准其二,吕调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告退出宫。
朱翊钧望向张贵,吩咐道:“天气暑热,端朕的莲子羹给阁老喝一碗。”
高仪立刻就要起身接,却被张贵劝住了,“万岁爷有恩旨,阁老您就坐着吃吧。”
不过,万岁爷为高仪准备了惊喜,人已经到京城了,想必还能救一救。
朱翊钧望着他,肯定道:“阁老上奏归并文册,裁省文册的奏疏,朕看过了,先生,辛苦了!”
朝廷文册,存在繁冗和大同小异的情况,长期堆积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别以为文册在朝廷支出占比少,仅此一项改革,便能每年节省数万两纹银。
省钱、省时、省力。
朱翊钧点点头,两眼闪烁着光,“朕记下了,不过,朕在吏治上,有不少疑惑,想请教先生。”
不得不说,高拱内阁,“两高一张”,两高真的很像,不止是在朝廷上,连生活也是。
换句话说,如果两人不过继儿孙,都要乏嗣无后了。
“吏治,为何如此难清?”朱翊钧发自内心请教道。
吏治混乱,贪墨成风。
寡廉鲜耻,丧尽天良都不足以形容。
一旦出事,官员们是能瞒就瞒,能推就推,瞒不过去,推脱不掉,就随便革两个小官充数,算是给大行皇帝点面子。
不惑之年,朱翊钧能成为副厅,是见过不少大场面的,但这样的场面太高,是真没见过。
高仪抬首,迎望向少年皇帝那双眼睛,那抹坚定之色,是他在大行皇帝眼中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心中某个地方被击中了,声音微颤,说道:“陛下,难清的,不是吏治,是陋规。
所以,州县官吃老百姓,管理州县官的官员就吃州县官,我朝不许贪污,而官吃民、官吃官,靠的便是陋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