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臣乞骸骨,移忠作孝!(1 / 1)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
朱翊钧初宣朝会。
朱翊钧登殿,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尖着嗓子喊出了那道熟悉的“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既定之事,朝中断无异议。
高仪没有退下,再奏,先帝驾崩,新皇登基期间,京中诸官多有懈怠,甚而失仪,懒散荒唐,应再起京察,重整朝纲。
只是,预想中的画面没有出现,虽然不少北方官员露出了如丧考妣的神情,但自部堂大臣到六品小官,都对京察之事没有异议。
圣言准奏。
几乎没有停顿,“大病初愈”的内阁次辅大臣张居正就迈着虎步站了出来,举荐了前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谭纶回朝就任。
张居正、谭纶是知己好友,谭纶又是东南官员,在其病愈后,就等着朝中部院大臣出缺回朝,兵部尚书之职,仿佛是为谭纶量身定制。
诏谭纶回朝,复兵部尚书之职。
太顺利了。
东南一党,就这样在朝中又取“一地”,哪怕是以前就有的,但这么轻易就拿回来,怎么可能呢?
刑部尚书刘自强立马就站了出来,在众多东南官员警惕的目光中,躬身奏道:“臣启陛下,臣年老力衰,精力不济,已不胜政事,乞骨还乡!”
张居正懵了。
刑部,掌天下刑名,刘自强在职期间,收拾了无数东南官员、商人及其家眷,让东南一党恨得牙根直痒痒,为了解决他,东南官、商什么手段都上过,晓之以利,动之以陷阱,总之两字,没用。
但这还没发动呢,怎么人就自己个儿站了出来,以老迈请还家乡?
还没等东南官员想清楚,比着刘自强大三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也站到了大殿中央,恭声道:“臣启陛下,臣年老力衰,精力不济,难再胜政事,请留残躯归还故乡。”
怎么今儿个朝堂发生的事,都在预想之外呢?
那不能。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或许是为人子最难释怀的事。
现在,陈母都过了古稀之年,不仅记不住东西,还在逐渐忘记世间种种,连身边的亲人都忘的差不多了,就想再见见儿子,想在死前记住儿子的样子,陈一松义无反顾辞官归故里,母慈子孝,令一些文武大臣顿感泪眼婆婆,有甚者,以袖袍揩着落下的泪。
虽说还不知道前面的大坑是什么,但不能让事情继续演变下去,都察院佥都御史曾省吾站了出来,说道:“陈廷尉,今朝你已是大理寺卿,位列九卿,可谓是光耀陈氏门楣,为何不将老母请入京城,享享清福,安享晚景,何故舍近求远,请辞还乡?”
“正是。”
陈一松的回答,令曾省吾一愣,陈家的情况,没人给他说过啊,但人站都站出来,不可能再退回去,迎着一干文武大臣的愤怒,咬牙说道:“今先帝崩殂,陛下初登大位,朝野正值鼎革之际,陈廷尉素有大才,岂不闻‘移忠作孝’?”
这话算是到头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说这话的,是天下第一等的忠臣呢。
“我‘移忠作孝’二十年了,老母日思夜想,我为人子,日煎夜烤了二十年,其中滋味,曾御史,你没娘的你不知道!”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