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太虚秘境(2 / 3)
石室升起火堆烘衣裳。苏璃将发霉的褥垫拆洗,从夹层抖出个香囊,里头装着结成块的雄黄。“端午驱蛇用的,“她对着火光穿针,“这针法还是你教的。“
夜雨渐歇时,他们在露台移栽野菊。苏璃忽然指着岩缝:“这儿该补些石灰防潮。“话音未落,铁铲撞上硬物——是半截铜钥匙,匙柄缠着褪色的九瓣莲绣线。
秋分那日,他们在石室深处找到暗格。铜锁生了绿锈,钥匙转动时发出呜咽般的声响。苏璃掀开樟木箱,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孩童的虎头鞋与小袄。
李长青扶着箱笼的手背暴起青筋。记忆如潮水漫过:产房外焦灼的踱步,婴孩嘹亮的啼哭,苏璃苍白脸上虚弱的笑......这些碎片穿过轮回,在石室潮湿的空气里重新拼合。
李长青将烘干的褥垫铺在石床上,月光照亮他新添的白发。三百年前的月光也这般照过婴孩的摇篮,而今只在针脚符咒里,寻得半缕未断的尘缘。
“这味安神汤,原是要喂给慕儿的......“她轻声呢喃,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药罐边缘。三百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日她刚熬好药,檐角风铃正响了三声,慕儿便在她怀中安然睡去。
午后,苏璃坐在石凳上,手中握着那件褪色的肚兜。针线在她指尖穿梭,细细密密地修补着破损的绣纹。“长命百岁“四字已被岁月磨得模糊,但她仍能清晰地记得每一针的走向。
暮色渐沉,苏璃在残碑背面发现了一叠成方胜的信笺。松烟墨写着“慕儿亲启“,却被血迹浸透字痕。她对着月光辨认残句:“上元灯暖时,当携汝观......“后半截恰被剑痕斩断。
暴雨夜,他们在石室找到半截红烛。苏璃剪着烛花,火光忽然映出墙缝里的涂鸦——歪斜的九瓣莲旁,炭笔写着“爹爹娘亲“。蜡泪滴在手背,烫出与当年烛台翻倒时同样的红痕。
露台石桌上的棋局,黑子正围住一片白棋。苏璃拾起白玉棋子,发现背面刻着“慕“字:“这是给慕儿备的抓周物......“话音散在秋风里,惊落野菊三两瓣。
“啼鸟惊魂芳草泣,露华偏湿九秋兰。“苏璃夜半整理遗物时,檐角露水打湿绣绷。她轻轻抚过那些褪色的衣物,仿佛能触摸到慕儿柔软的小手。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发现慕儿冬衣时,洞外传来樵夫劈柴声。苏璃将衣物紧紧抱在怀中,仿佛这样便能感受到慕儿的体温。
清晨,苏璃蹲在露台的药圃边,小心翼翼地给新栽的月见愁浇水。嫩绿的叶片上还挂着露珠,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李长青放下手中的竹简,走到她身边蹲下:“记得你以前总说,月见愁要在月圆时采摘,药效才最好。“
李长青笑着摇头:“你呀,还是这么爱折腾。“他伸手帮她理了理鬓角的碎发,“不过这样也好,药圃有了,咱们的日子也算有了着落。“
“这件小袄,是慕儿周岁时穿的。“她轻声说道,眼中闪过一丝温柔,“那时候她总爱扯袖子上的绣花,我补了好几次。“
“你手艺还是这么好,“他轻声说道,“针脚细密,跟当年一模一样。“
李长青心中一酸,却仍是笑着点头:“是啊,等她回来,咱们一家人就团圆了。“
“这是用月见愁和紫苏梗煮的,“她将茶壶放在石桌上,“你尝尝,味道如何?“
苏璃笑着坐下,自己也端起一杯:“记得你以前总嫌我煮茶太讲究,说随便泡一泡就好。“
两人相视一笑,茶香在暮色中缓缓弥漫。
“这卷《太虚真经》里,记载了不少炼丹的方子,“她抬头对李长青说道,“咱们要不要试试?“
苏璃将竹简递给他:“你看,这上面说,月见愁和紫苏梗搭配,可以炼制安神丹。“
苏璃点头:“是啊,咱们有的是时间。“
清晨,苏璃早早起床,在露台上忙碌着。她将晒干的药草一一收起,又给新栽的月见愁浇水。
李长青将粥盛好,端到石桌上:“好啊,正好我也想找些苍术。“
“你看,那边的崖柏长得真好,“苏璃指着远处的一片树林,“咱们去看看吧。“
两人并肩而行,晨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
“前些日子在货郎那儿淘的。“苏璃笑着将铜钱码齐,余光瞥见巷口闪过玄色衣角——那布料暗纹与玄天宗道袍如出一辙。
苏璃挎着菜篮推开院门时,正撞见隔壁空宅搬进新住户。穿靛青长衫的男子在指挥伙计搬运药柜,转身时腰间玉佩轻响——正是玄天宗嫡传弟子才有的避毒珏。
当夜李长青将山参埋入院中白檀树下,月光下参须竟如活物般蠕动。苏璃剪烛芯的手一抖:“这是玄天宗的'缚灵参'!“
苏璃在厨房焯藕片,忽然“哎呀“一声。李长青冲进来时,见她捏着指尖:“被藕孔里的硬物硌着了。“剖开藕段,里头竟嵌着枚刻有太虚印记的青铜钥匙。
午后陈掌柜来借《本草纲目》,苏璃沏茶时特意用了三沸泉水。茶叶在青瓷碗中舒展如当年太虚门待客的“九转青云“,陈掌柜端杯的手微不可察地一颤。
窗外忽然掠过乌鸦惊啼,陈掌柜袖中滑
↑返回顶部↑